7月15日,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卫生健康局通报称:7月8日,顺德区监测发现一起境外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,截至7月15日,全区累计报告确诊病例478例,主要集中在乐从镇、北滘镇、陈村镇,均为轻症病例。记者检索公开文献发现,佛山顺德区的此次疫情,是2010年以来中国发生的基孔肯雅热本地暴发事件中,确诊人数最多的一起。
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《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》显示,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临床症状以发热、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。该病与登革热相似,主要由伊蚊(俗称花斑蚊)传播,可通过清理孳生地、杀灭蚊虫等措施阻断传播途径。
感染后,通常3-7天内出现症状,主要表现为:发热、明显的关节疼痛或皮疹;还常伴肌肉疼痛、头痛、恶心、疲倦等不适。多数患者为轻症,大约一周可治愈;重症及死亡病例较为少见。
佛山市顺德区卫生健康局表示,当前正值高温多雨季节,蚊虫活动频繁,已进入登革热、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高发期。在此,提醒广大市民,增强防控意识,定期翻盆倒罐、清理积水、清除杂物,从源头上消除蚊虫孳生环境;加强个人和居家防蚊措施,避免蚊虫叮咬;若出现上述类似症状,请及时就诊,并主动告知旅居史和蚊虫叮咬史。
基孔肯雅热诊断
1、临床表现
发热:急起高热,体温可达 39℃以上,一般发热 1 d~7 d。部分病人热退后再次出现发热,表 现为双峰热,持续 3 d~5 d 恢复正常。常伴有寒战、头痛、背痛、全身肌肉疼痛,畏光,恶心、呕吐 等症状。
关节疼痛: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,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,腕关节受压引 起剧烈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。急性期多个关节出现疼痛或关节炎表现,可有肿胀或僵硬,晨间较重, 严重者不能活动,通常 1 周~3 周缓解。部分病例关节疼痛可持续数月。
皮疹:发病后 2 d~5 d,半数以上病例在躯干、四肢伸侧、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紫癜, 疹间皮肤多为正常,部分伴有瘙痒感,数天后消退,可伴脱屑。
2、实验室检查
急性期血清特异性 IgM 抗体阳性。
恢复期血清特异性抗体(IgG 或中和抗体)滴度比急性期升高 4 倍及以上,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性。
急性期血清标本分离到基孔肯雅病毒。
急性期血清标本检测到基孔肯雅病毒核酸。
3、诊断原则
依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、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。在从未发生过基孔肯雅热流行的地区,应以实验室检查依据为主。
4、鉴别诊断
基孔肯雅热应与登革热、甲病毒(Alphavirus)感染、传染性红斑、感染后关节炎(包括风湿热)、 猩红热、立克次体病(斑疹伤寒、恙虫病)、麻疹、药疹等相鉴别。
本病目前尚无疫苗及特效抗病毒治疗药物,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。高热病人采用物理降温,避免 使用阿司匹林。关节剧烈疼痛者可使用抗炎镇痛药物如布洛芬、奈普生、对乙酰氨基酚等。脑膜脑炎治 疗主要为预防脑水肿,可使用甘露醇、速尿等药物降低颅内压等。急性期感染者应采取防蚊隔离等措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