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动态 » 正文

发光集采来敲门,国产IVD企业集体出击!

继生化试剂之后,体外诊断明星赛道--化学发光也加入了大型联盟集采的行列。以此为契机,进口包围圈中的化学发光「暗战」趋向白热化。

IVD明星赛道撞上了集采

在免疫诊断技术发展史中,化学发光属于新时代的产物,现如今却已占据了该领域的最大细分市场。市场的快速扩张、国产替代的确定预期,使这一明星赛道强烈吸引着大批IVD企业。

在CMEF秋季展上,一位IVD展商直言:“化学发光收费高、项目多,利润空间比生化试剂大得多。”这位展商所在的企业从前以生化试剂见长,现在开始进军化学发光市场,多数产品还未上市。

化学发光

“从去年的肝功集采,到今年的肾功集采,联盟集采围着生化试剂‘打转’。生化领域无论是厂家还是经销商,利润空间大多影响明显,”这位展商说,“我们原来生化试剂做得不错,现在觉得化学发光是个机会。”

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。

近几年,越来越多的IVD企业涌入化学发光市场,“布局化学发光”“做强化学发光”已经写在了部分企业的发展计划表上。

分子诊断头部企业圣湘生物加大了对免疫平台的研发投入,并将布局化学发光领域作为未来的重要战略之一。生化领域知名企业九强生物计划在今年下半年推出自主发光系统,并推出约50个免临床试验项目,涵盖除传染病外的多数检测项目。

新入局者即将面对的是一个正隐隐显出变革之势的特殊市场。

在化学发光领域,四大进口品牌“罗雅西贝”位于第一梯队,支配着超70%的市场空间;国产化学发光“五小龙”新产业、迈瑞、亚辉龙、迈克、安图位于第二梯队,发展势头强劲,正在快速追赶。

与此同时,由安徽省牵头的覆盖25省(区、兵团)的体外诊断试剂集采,即将在化学发光市场中划开一道降价的口子。前者曾在2021年率先试水化学发光集采,拿到47.02%的平均降幅。

同样是正面撞上了大型联盟集采,从业者对于化学发光赛道的预期却比生化试剂乐观得多。

一位经营化学发光业务的IVD展商指出,“现在化学发光集采已经进入到了报量环节,我们正在积极应对。国产厂家的成本优势突出,在带量采购中拥有更多筹码,联盟集采后,国产替代进度还能再上一个台阶。”

拿下三甲医院,需要差异化优势

走过了技术积累的初期阶段后,争取更多的高端市场份额,成为国内头部化学发光企业的关注焦点。

在中国市场,本土企业的成本优势是对战进口品牌的一项利器,在集采环境下尤其明显。因此,加强成本优势也成为IVD企业不断修炼的一环。

不过,化学发光的主战场在三级医院,这里汇集着巨大的试剂消耗量,且长期主要应用进口品牌的设备、试剂。头部的大型医院对价格相对不敏感,而需要更加精准、稳定、高效的产品,在这些方面,主流进口产品都已得到市场的充分认可。只有真正的拳头产品才有希望全面撬开高端市场中的进口堡垒。

对于国产化学发光企业而言,打造独家、特色产品和优势项目,就成为了国产品牌进驻市场的重要砝码。

IVD从业者周荣指出,进口品牌实力强劲,但也并非“门门满分”,差异化竞争成为了国产企业扩大市场的突破口。

他谈到,现在的许多三甲医院里,除了进口设备外,同时也会配备国产设备。这些国产厂家通常都有自己的优势项目,在这些单独项目上精准度表现突出,从而得到市场肯定。“在一个细分领域里做到极致,同时其他产品也表现合格,就有很大机会进驻各地市场。”

赛柏蓝器械在CMEF展会上了解到,一些发展中的化学发光企业,正是凭借独家项目进入到了头部医院中。在此过程中,充分挖掘临床需求是化学发光企业的必修课。

整体来看,国内头部化学发光企业正在加速进驻三级医院。

截至今年上半年,新产业在国内三甲医院的覆盖率达57.90%,国内累计实现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器装机超1.2万台。迈瑞的体外诊断业务覆盖多赛道,去年化学发光业务增长近30%,超过其IVD板块整体增速。

“小发光”占据基层市场,警惕同质化内卷

在化学发光市场中,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:基层市场的需求量正在扩大,“小发光”的优势空间随之扩大。有IVD展商指出:“现在基层的化学发光需求量非常大,相比进口品牌,国产企业更有竞争优势。”

周荣介绍说,化学发光主要的盈利点在试剂,由于基本都是封闭系统,设备、试剂配套使用,所以设备进院是第一步。以往国产设备一般投放进院,现在医院对设备投放有所限制,不过以较低价格进院的方式还存在,后续通过试剂回收成本。

“基层医院买不起大设备,卖方如果采取低价进院的方式又收不回成本。小型发光设备报价一般为数万元,实际交易过程中可能只有几千元。另外,二级医院、基层医院样本量较小,管式产品有开瓶有效期,单人份化学发光无此限制,也无额外耗材,比较适合基层。”

在分级诊疗政策指引下,基层市场前景可观,为“小发光”提供了发展土壤,国内企业纷纷投身这一市场。以热景生物为例,截至今年6月末,该公司单人份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完成装机超1.1万个测试单元,在基层实现了较大范围的覆盖。

不过,较低的门槛也让“小发光”陷入同质化竞争。有从业者指出,目前投身小发光的厂家很多,有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工厂,但有一些渠道关系,设备和试剂全交由其他公司代工生产,整体来看同质化情况十分普遍。

也就是说,不论是高端市场还是基层市场,锤炼出绝对意义上的核心竞争力都是国产化学发光企业的进阶目标。

(应受访者要求,周荣为化名)

返回顶部